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益言堂
汪涵:做公益,行动带来改变
2020-12-24 10:01:26来源:公益时报

汪涵在开幕式致辞(本版图片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

参展作品:鸡蛋交易所,玛瑞吉·沃格赞,荷兰

■ 本报记者 张雪弢

“我每晚的噩梦愧对这疏朗的星空。”汪涵用诗人杨键的《惭愧》作为开场,将话题引向展览的主题,他说:“我们每一次对粮食的浪费都愧对饥饿的人们。”

11月27日,国际艺术展——“行动造就未来到2030年能够实现零饥饿”在北京开幕,这场展览,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主持人汪涵和策展人左靖的一次邀请,在接受到邀约后,二位策展人共同讨论、策划、构想出了这次展览,希望借助这次艺术合作,鼓励每个个体参与到“零饥饿”的行动。

艺术展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与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合作,旨在鼓励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参与进来,展示艺术和创意的力量,激发可能的未来,为改变我们的行动和实现更美好的未来带来必要的颠覆性创新。

“行动造就未来”艺术展北京首展分为三个单元:一、“过去的现在”,展示中国祖先的农耕智慧仍然熠熠闪现于现在。二、“现在”,聚焦当代农业发展的挑战和危机。三、“现在的未来”,讨论面向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应该采取的行动。

艺术展在2018年12月9日前向公众开放,持续两周。作为公众人物,第一次参与策展的汪涵,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参与这次行动?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一直默默地做着许多公益的事?《公益时报》记者在当天开幕式之后,对汪涵进行了专访。

《公益时报》:这次国际艺术展是您和左靖老师共同发起,二位很早就相识吗?是什么促使你们做这次展览?

汪涵:我和左靖老师是“网友见面”,以前就读彼此的书,认同彼此对世界的理解,都很想通过艺术为社会做些事。在刚刚的展览致辞上,我有提到,“零饥饿”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核心使命。但对很多人,可能以前只是听说。通过这个展览,大家可以了解到,世界上还有8.21亿人在忍受饥饿。“零饥饿”不仅仅意味着解决温饱问题,还要让人们过上健康的生活。面对那些正忍受饥饿的人,我们怎么去帮助他们?

这需要更多的思考,也让问题回到我们这次展览的主题:“行动造就未来”。我们不轻视个人的力量,不轻视尝试的力量,不轻视在798艺术区一年几千场展览中的一场,虽然展览可能很短暂,但只要开始行动,就有机会造就不一样的未来,超出我们期许的未来。重要的是先做起来,一点点地去影响。

《公益时报》:这次展览会关注哪些方面,表达什么?

汪涵:我们关注人与土地,关注仍在养育我们、滋养我们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同样关注如何面对未来,如何采取行动,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些都是“行动造就未来”展览希望传递给大家的。

《公益时报》:开幕上,主持人介绍你是第一次做策展人,大家可能会好奇您这次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有什么特别的收获吗?

汪涵:从策划到呈现,做了两三个月。策展其实和我们完成一期节目,一台晚会没太大的差别:把所有材料拿过来,按照想表达的意图去拼接组合。这次的展览,我在影像方面负责的比较多,譬如采访袁隆平先生、采访闵庆文先生等。虽然相似,但做这样一场公益的展览还是很难。譬如说寻找赞助,企业要考虑宣传力度、推广情况,能不能让他投的这些钱迅速得到回报,还有社会的关注度和企业的关注度等,这与商业行为很不一样,都是需要去具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很庆幸,最终都实现了。

但展览对于我们想要传递的,只是一次开始,许多人行动的开始。我自己也会继续,不会让这次合作仅仅只是一场短暂的展览,然后就悄无声息。

《公益时报》:你个人也是马云公益基金会、湖南湘雅医院基金会的理事,同时又是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茶油公益形象大使,这些身份对你做公益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吗?

汪涵:都是很有益的影响。因为参与马云公益基金会,我会关注教育、乡村教师和师范生;而湖南湘雅医院基金会主要帮助没钱治病的重症病人。作为湖南省政协常委,我本人一直关注三农问题。湖南是农业大省,我非常希望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一些80后年轻人创业,在家里养土鸡,他们会去思考怎么把土鸡养好,怎么带动周边的农民脱贫?年轻人有这样的动力和情怀是非常难得的。我和他们一起商量怎么做得更好,也帮助他们推荐产品。

我们国家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脱贫之后,就是要“致富”。怎么样让农民致富?我们现在是“知道经济时代”,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时代,那么多好的农产品,怎样让大家知道、买到、用到和尝到?我想我能发挥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发声。

《公益时报》:你有没有想过成立自己的公益机构?

汪涵:其实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我在山里有个私塾,很多年了,叫“澡雪山房”,有一些杭州的孩子、朋友的孩子,寒暑假去那里学习。“澡雪”一词出自《庄子》:澡雪精神,读书人到山上隐居,冬天没有水洗澡,用雪擦拭身体,表示高洁、冷静。现在山房差不多有十几个孩子,我们有老中医上山采药,会带我们的孩子去认草药,肚子疼了可以吃这个,头晕了可以吃这个,国外的教育是自然科学,我们在通识教育上其实是有缺失的,我们大量的是应试教育,很希望能够相应的有一点点补充。

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我一直参与方言保护,另外湖南有一万多所学校,每所学校都有电教设备。我特别希望成立一个青年科学家联盟,全部都是80后90后的科学家,有在耶鲁读脑科学的博士等等,然后用我擅长的方式,视频或者音频,我们做好60分钟或者40分钟一堂,给孩子们上通识的、带有科学观的课,这样的事我也会很有热情。

《公益时报》:这些年一直参与公益,谈一谈你做公益的体会?

汪涵:对于做公益的人,要有公正之心,从事公益的人,多多益善。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公益和慈善的关系,我个人相信,公益的力量来自慈善的心,慈善是向内的,公益更多是向外。一个是往内的自我修行,一个是往外阳光的释放,这是内外的关系。做慈善关键是修行自己,做公益是服务他人。我在做公益的过程中觉得,真的要利用我们公共的力量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参与。

《公益时报》:你未来会更倾向关注公益的哪个领域?

汪涵:教育。马云公益基金会做的非常好、很扎实。每年的理事会,马老师都会参加,而且很投入。我们的秘书处也极其认真,每次讨论我们从一分钱怎么花到项目怎么做,到增加什么项目,砍下来什么项目,到每年的颁奖晚会怎么做,非常细致。地方老师的案例,都让人感动,大家很愿意投入精力。

我一直觉得国家的未来是孩子,我们湖南卫视做的一档节目叫《我是未来》,我说,我不是未来,看电视的00后90后80后是未来。希望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看完这个节目后,能特别骄傲的说:未来是我!

他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至关重要。教育分为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后边的三种教育都不会搭配完善,只有自我完善。所以要通过教育,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这个种子给他们未来分辨自己长短板的能力和完善自己的能量。我个人计划从明年开始,把教育学硕士攻下,再把语言学博士读下来,争取在50岁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自己一份礼物。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CHINA.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