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今日通讯
迷路白海豚,我送你回家
2020-03-09 17:09:37来源:

白海豚在海面嬉戏。

救护小组在救护池里给中华白海豚体检。

帮一头身长两三米、搁浅在河道里的白海豚回归大海,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为一头体重达400多斤的白海豚翻身,要花费多大的力气?在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鲸豚救护小组的年轻队员们,用知识、热情和责任,守护着他们特殊的伙伴:中华白海豚。

从珠海市区驾车,穿过淇澳大桥,就到了位于珠江口西侧伶仃洋上的淇澳岛。目之所及,珠江口混合着咸淡水的淡黄色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缓缓流动,视野开阔。

这里就是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总面积46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里,生活着被称为“海上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

今年30岁的高广银是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海洋生物工程师,同时,他还是保护区鲸豚救护小组的队员之一。这个救护小组是我国唯一以中华白海豚为主要救护对象的专业救护队伍,十多年来,处理救护各类鲸豚230多起,其中中华白海豚190多头。

照顾白海豚是个体力活

记者见到高广银时,他穿一件浅蓝色T恤,正从鲸豚救护中心走出来,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皮肤呈小麦色。

一开口,他就跟记者聊起来第一次看到中华白海豚的场景。2016年12月的一天,他驾驶小艇出海,猛然间,前方一个巨大的生物浮上水面:是白海豚!它抬起头,短暂呼吸之后沉入海面,踪迹难寻,只留下散开的水花和漂亮的拱形身姿。

2015年,高广银从中山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先在福建工作了一年,为了和妻子团聚,他报考了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6年10月来到这里工作,加入了鲸豚救护小组。

据了解,鲸豚救护小组成员主要以保护区管理局技术科为班底,同时吸纳保护区其他科室有热情的年轻员工加入。队员不是固定的,保护区管理局还以不定期合作的方式,结合每次救护需要,邀请兽医专家或者科研人员参与。鲸豚救护小组除了负责鲸豚救护,还参与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落实,定期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等。

高广银说,中华白海豚算是海豚中的“胖子”,一般身长两到三米,体重却可以达到400多斤。由于鲸豚保护耗费体力大,救护小组的队员主要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当受伤的白海豚在救护中心接受治疗时,队员要经常下水,给它身体上药,做B超和血常规检查。”高广银说,救治白海豚的日常工作很辛苦,“海豚吃得多,排泄也多,味道也很大。在治疗池中,每一次翻动它的身体,喂食海鱼或者补充营养液,都需要好几名队员协作,还要配合吊机使用,确实是个体力活。”

虽然辛苦,高广银却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我喜欢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把物种保护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特别是把深受沿海居民喜欢的白海豚保护起来,很有意义。”

误入河道搁浅?我来救你

救护搁浅鲸豚,是救护小组承担的重要工作。据介绍,鲸豚动物因生病、身体虚弱或迷路,游至浅水处而不能游回深水,或者因种种原因死亡后被水冲到岸边的现象,被称为搁浅。近年来,广东省多次发生鲸豚误入河道搁浅现象。

“80后”保护区管理局技术科科长陈希,是鲸豚救护小组的负责人。他皮肤黑黑的,说话声音洪亮。“鲸豚的搁浅通常发生在非常偏僻的岸边,最大的困难就是现场处理。”陈希说,接到群众电话报告发现海豚搁浅事件后,救护小组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由于海岸线非常长,报告的位置不一定准确,搁浅的海豚如果死去,涨潮还会改变尸体位置,救护队员有时会扑空。

“如果海豚在河道里搁浅,情况会比较危急。”陈希还记得“老白”,一头在佛山罗村的河涌里搁浅的白海豚,“河道里是淡水,淤泥很多,‘老白’当时呼吸困难。在河道要把活的海豚驱赶出去非常麻烦,操作很难。”

“海豚的呼吸口在头上,24小时都要有人看着它,不然它身体虚脱没有力气,一旦翻倒过去无法呼吸,就会呛水而死。”运输期间,陈希和队员们一直帮助“老白”漂浮于水面上,把它的头部抬出水面呼吸,其间还不停地给海豚身体浇水,保证海豚皮肤湿润,最终成功将活体海豚运回救护池治疗。

陈希说,自己是学水产养殖专业的,虽然专业对口,但是在救护海豚的过程中还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我们和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汕头大学等都保持着合作关系。”陈希说,救护小组会对搁浅死亡的鲸豚进行记录和取样,供后续研究使用。

救护队经过多年的积累,给每一头搁浅的海豚编制了分析报告书,建立了一套鲸豚搁浅档案。

让更多人了解白海豚

白海豚会不会睡觉?为什么称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海豚会发出叫声吗?为什么不同年龄段的中华白海豚皮肤颜色不一样?

在保护区,高广银还在科普馆给学生社团和志愿者们讲解中华白海豚的知识。他准备了很多有趣的冷知识,“这是我的小窍门,能帮助参观的人很快记住。”不过,面对纷至沓来的参观者,科班出身的高广银也时常感到本领恐慌。“参观的人往往会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白海豚的进化史,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我补充学习了很多。”

陈希说,作为救护小组的成员,他觉得要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物种,“你要知道它的存在,才能保护它。”

渔业资源的衰退,水污染以及自身生殖率低等原因,导致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陈希介绍,“根据中华白海豚的活动范围和目击率,科研团队经过调查、评估,发现目前中华白海豚的数量还在不断减少,活动区域持续萎缩,中华白海豚已被收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

2009年,港珠澳大桥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开工建设。为实现“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目标,保护区组织开展了中华白海豚资源监测,从2012年起,每年出海检测海豚60多次,总航程近2万公里,累计识别2381头中华白海豚,基本掌握了整个伶仃洋水域和部分珠江口西部水域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情况。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陈海亮介绍,近年来,保护区不断招募志愿者,还建立了白海豚保护志愿者联络微信群,参与保护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到高校做宣讲,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参与到保护区的研究工作。”陈海亮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09日 14 版)

编辑:雲深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CHINA.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