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益言堂
于博文:《青岛市慈善活动指引》新在何处?
2020-06-05 09:49:57来源:公益时报

4月27日,青岛市民政局印发了国内首个指导慈善活动实施的标准化文件《青岛市慈善活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受到广泛关注。细读万余字《指引》,实施层面如“战术手册”,细致鲜活,严谨求实;实操指导如“战术组合”,联动衔接,环环相扣;不但把握了新时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而且为“后疫情”时期慈善活动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一,首次以标准化文件的形式对慈善活动作出指导。善心亦需良规约束,已成业界共识。在慈善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上广深地区,均在2012年~2019年间颁布、修改了相关规定或指导。然而,频发的慈善“乱象”常让人对规约的实效心存疑虑。

青岛市发布实施的《指引》,采取以标准化文件的方式对慈善活动作出指导,是紧扣现实、立足实践的举措。首先,对慈善活动中涉及的相关概念予以标准解释,避免了慈善活动中以善为名的“一词多义”。其次,内容涵盖活动实施、活动宣传、项目管理、志愿者管理、慈善募捐、信息公开与舆情应对、活动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服务保障等,实现了对慈善活动的“全流程系统化”管理。最后,《指引》还着眼于慈善活动的发展变化,预留了进一步修订、完善的空间和接口,使其具备了充分的活性。

其二,首次明确慈善信息化的建设路径,为“科技向善”充分赋能。慈善信息化建设,既能大幅度提升行业透明度,又能提高慈善活动中各方的参与和管理效率。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捐赠、监督、志愿服务等环节转向线上,“科技向善”的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业界多有创新举措,但在各地相关规约中针对发展慈善信息化的力度亟待加强,路径仍待明晰。据调查,除广州、成都两地明确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外,多数其他地区对慈善信息化建设,多以“重点关注”“深入研究”等表述一带而过。

细观《指引》,其从四个方面对慈善信息化的建设路径予以明确:一为必要性,要求慈善组织要将产生的相关信息纳入到组织信息化发展建设中;二为系统性,要求慈善组织对信息进行系统管理,避免徒有其表的“死”“假”数据;三为指导性,要求慈善组织学会用信息数据“说话”,评价服务成效,指导相关决策;四为保密性,要求慈善工作者重视数据伦理,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以上标准,基本涵盖了慈善信息产生、流通、存储、使用各环节,促使信息化真正成为慈善活动中的“助推器”。

其三,首次对慈善活动的人员、场地、设施专业化提出明确规范。专业化是慈善活动的基石,包括了从业者、场所、设施的专业化。在各地相关规约中,均体现出提升慈善人才专业化水平的举措。

在《指引》中,青岛市将慈善专业化规范延伸到场所和设施,使其体系更为完备。在“人员保障”中,强调了从事工作的自觉自愿性原则,并要求在工作后“接受慈善服务或相关专业继续教育”以保证良好的工作能力。同时,将多学科合作作为慈善活动的内生动力,提出“与社会工作者、医生、律师等其他专业人士相互尊重、共享信息并有效沟通”,避免了组织负责人“财大声高”或“一言独断”情况的出现。在“设施保障”中,要求组织建立必要的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多功能活动室、荣誉室、档案室和室外活动场地,并设置醒目标识和引导标志。这既有助于慈善组织保持阳光向上的形象,又可使工作人员身心愉悦,更好地服务捐赠者。

其四,首次对慈善活动中的志愿者管理作出细致规定。慈善组织在服务各环节中,均有引入志愿者力量的需求。《慈善法》已对签订协议和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作出了要求,但内容较为简略。在实践中,一方面,依然有志愿者对自身权益知晓不足,对要与慈善组织签署协议的要求“不知情”;另一方面,不少慈善组织也只知有法,却对履行签约“不达标”,协议内容多见缺漏之处。

《指引》首次将“志愿者管理”列为专章标准,重点对志愿者的权利、义务、服务协议订立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规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中相应条款的“实施细则”作用。该部分还明确了慈善组织应当签署志愿服务协议的六种情形、协议中应包含的十项基本内容,并分三种情形对志愿服务中可能发生的人身、财产损害纠纷处理作出指导,使志愿者和慈善活动组织方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法律责任和关系。

其五,首次明确慈善活动中舆情处理的原则和流程。如何有效应对慈善舆情,并以快速、严谨、公正的态度向公众作出回应,既是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慈善组织和监管部门共同面临的课题。

《指引》首次对慈善活动中舆情的处理原则和流程进行了多层面、多形式、多视角的指向引导,具体将舆情分为一般、敏感、重大三档,并给出细致的参照标准,便于慈善组织和监管部门快速判定,妥善应对。在应对策略上,强调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在处置流程上,要求做到“第一时间、边查边报、先简后详、分级处置”,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此外,还设立了“重大事件舆情引导预案制”,要求每位工作人员将“居安思危”的观念深居心中,日常注重排查风险,熟记舆情应对流程和措施,组织负责人保持24小时联系畅通,多措并举,有利于将慈善舆情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培训中心网络信息部主任 于博文/文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CHINA.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