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家进校园,与昆明师生面对面交流了这个话题
2021-05-14 08:47:17来源:二三里资讯昆明官方账号

"有的东西是不能随意提供给国外的,比如我国、我省独有的植物种子不能出镜,再比如中医药的传统配方、秘方不能外流,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谨防外部剽窃。"5月12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对外合作中心牵头组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科学家进校园活动"走进昆明市第八中学,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平台主任、首席科学家薛达元教授,与1300多名师生分享了生物多样性中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惠益共享制度。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科学家进校园活动"走进昆八中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以下简称生物多样性讲座进校园活动)旨在响应《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公平地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协定书》。活动邀请国内外生物多样性领域一流的科学家,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校广大师生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分享国内外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典型案例,介绍"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ABS)国家框架项目"云南示范项目的经验成果。

主讲科学家薛达元教授同时还担任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民族生物学引智创新基地主任,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执行理事长等职务,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副主编,《JournalofEcologyandResources》编委,《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委。

在讲座现场,薛达元教授从遗传资源的概念与价值、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类型、获取与惠益共享国际制度、《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我国ABS国家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生物多样性与惠益共享关联性的专业讲解。

据他介绍,所谓遗传资源是指所有携带对人类具有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的活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这些资源可以从野生、驯化或培植物种中获取。这些资源或从天然生存的环境中获取,或从认为收集,如植物园、基因库、种子库和微生物培养菌收集中获取。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创新首席科学家薛达元教授专题讲座供图

那遗传资源为什么重要呢?薛达元表示,获取和利用遗传资源可获得极大的潜在惠益,可为更好地理解大自然提供重要信息源,并用于开发一系列可为人类带来惠益的产品和服务。惠益包括诸如药品和化妆品等产品以及农业和环境实践和方法。但是,与世界上的许多其他重要资源相同,遗传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更重要的是,从其中获取遗传资源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平衡容易被打乱并因此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遗传资源的获取方式以及通过其使用所带来的惠益的分享方式会激励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为建立一个更公平公正的经济来支持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云南是植物、动物资源大省,2019年1月1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其中第34条对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进行了规定。最后,薛达元教授还提醒同学们要提高对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重要性的意识。

著名生态学家、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耿宇鹏教授专题讲座习元喜摄

这是继5月11日"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科学家进校园活动"第一讲后的又一堂生物多样性专题讲座。据了解,第一讲《生命之树:奇妙的生物多样性》专题讲座著名生态学家、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耿宇鹏教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院安宁校区近400位师生参加讲座,与生态学家面对面展开互动,寓教于乐,趣味十足。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院学生向耿宇鹏教授现场提问习元喜摄

目前,生物多样性讲座进校园活动已在昆明连续举办两场,未来还计划有两场讲座,既进小学、进社区,加上之前的进大学、进中学,届时活动就完成了"四进"目标。

延伸阅读:

什么是获取和惠益分享?获取和惠益分享为什么重要?

获取和惠益分享(ABS)指遗传资源的获取方式以及如何在遗传资源使用者(或使用国)与提供者(或提供国)之间分享由资源利用所带来的惠益。

遗传资源的提供者是有权提供对遗传资源的获取并分享由其使用所带来的惠益的政府或民间机构(包括某一国家内的私有土地所有者和社区)。《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中的"获取和惠益分享"条款旨在确保促进对遗传资源的物理获取,并与提供者公平地分享通过其利用所产生的惠益。在某些情况下,这也包括与土著和地方社区的遗传资源相关的重要传统知识。

要分享的惠益可以是金钱惠益,如使用遗传资源生产商业产品时分享许可费;也可以是非金钱惠益,如获得研究技能和知识。使用者和提供者都必须理解并尊重《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波恩准则》等中列出的制度框架。这些框架可帮助政府制订本国框架,确保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获取和惠益分享。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CHINA.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