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11-09 09:17:00来源: 菏泽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首在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没有乡村产业的兴旺,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只有产业兴旺才有利于推动农村各项事业振兴;才有利于打通城乡经济循环堵点;才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才有利于增进广大农民福祉;才有利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业农村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效益低、竞争力低;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村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总结推广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

一要精选产业。当前,我国乡村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突出,品种、品质、品牌都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立足当地特色资源选择产业,没有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发展产业。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立足资源禀赋,精准选出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迅速扩大规模,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

二要抓好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发展乡村产业的主体是农民,而振兴乡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因此要针对乡村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科技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种子翻身仗,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统筹各方面力量,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协作机制,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实现问题就地攻关、技术就地集成、成果就地转化,围绕种、养、加、销关键环节,为群众提供育种育苗、田间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服务。

三要统筹资金筹措,增加“三农”支出。要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市场化基金、信贷、担保、保险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带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

四要优化组织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逐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发展乡村产业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要因地制宜研究推广合适的组织方式,积极培育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业交给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提升生产组织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近年来,一些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大市场的作用和合作社承上启下、组织动员力强的优势,有力保障了农民土地流转、务工及入股分红等收入,实现从农户“各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

五要完善利益联结。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富裕农民,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模式设定,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上所处环节和所占份额,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增加农民群众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服务、农民变股东”,充分盘活农村土地、房屋和集体资产等“沉睡的资源”,尽可能地让农村参与进来,开辟更多增收门路,让农民更多受益。

六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发展乡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社上,推进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结合实际,探索推广“村企合一”“村社合一”等模式,把党建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第一线,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发展的能力,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CHINA.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