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快报
青海门源:加强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助力社会治理再迈新步伐
2020-05-13 09:31:37来源:门源县委宣传部

近年来,青海省门源县不断加强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思想引领、创新载体等方式,全面提升农牧区群众的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内化为社会治理的动力,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铺垫精神基石,持续以精神文明建设助力社会治理。

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激发治理动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魂聚气,引导广大群众筑牢理想信念,培植人们的精神家园。继续依托“两微一端”全面传播党的声音,让老百姓看到、听到、见到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力量和真理力量。在以往“理论+文艺+扶贫”理论宣讲轻骑兵、百姓宣讲团、“法德大舞台”巡回演出队伍、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等经验基础上,继续运用“文艺+”的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表现手段和创建载体,强化“四德”教育,宣传党的政策、弘扬传统文化。有效地将主流意识融入老百姓的内心,以具体生动的方式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生动鲜活地引导农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激发治理活力。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试行)》,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作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不断巩固提升试点村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全县各乡镇乡风文明建设,让乡风文明建设形成机制,成为常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广大村民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掀起了立新规、除陋习、树新风的热潮,有效推进了乡村文明的内容动力,让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激发治理潜力。创建文明村镇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移风易俗、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继续坚持“塑性”与“铸魂”并举,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文明乡镇创建水平,加强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治理,推进移风易俗,激发农牧区活力,提升农牧民精气神,提高文明素质。通过文明村镇的创建,努力做到让文明浸润村镇、让创建惠及民生,传播文明风尚,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持续深化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激发治理合力。“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将始终把“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作为提高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抓牢抓实,在2020年完成农牧区“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比例达到50%,城镇创评比例达到45%的目标,在提升质量上见成效,提升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积极性。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注重典型示范、树立向导,激发治理内力。“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加大道德模范、最美青少年及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儿媳等身边先进典型的评选力度,完善宣传、选树、褒奖、激励和帮扶各级各类模范的一系列工作机制,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以时代典型示范人,深入弘扬敬业奉献、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全社会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奉献意识。用身边好人好事,感染、激励更多的人来做好人,逐渐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鲜明导向和循环放大崇善向德的“好人效应”。

搭建“我们的节日”新平台,激发治理引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立足本地因地制宜贴近生活创新形式,在“春节”“清明”“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四下乡”“送春联下乡”“送戏下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振农牧区群众奋发进取、团结奋进的精气神。着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明自觉和文化自信,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家园。

着力“精神脱贫”,激发治理效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力度。着眼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激活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精神层面造血帮扶。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有力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CHINA.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